新闻公告
留学资讯
【语文】学名家家训,知中华传承(四)
2016-11-30 09:22
来源:
作者:
勿忘中华文化的根:教育我们的孩子需要重拾家训的传统(四)
内容来源于网络
这是个高速运转的时代,我们的价值观不断被推翻又重建,却忽视了几千年以来已被证明成功的东西。
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时代已成为过去,“考名牌大学,找到理想工作”只不过是功利短视之举。猛然间才发现,我们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而忽略了家庭,过于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心,过于追求物质而冷落了幸福感。其中一个根源,在于多数人忘记了祖宗给我们的谆谆教诲。
“道德传家,十代以上,耕读传家次之,诗书传家又次之,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。”一个拥有优秀家训传统并贯彻良好的家族,可以令其子孙后代人皆君子淑女,人才辈出,香火永续。
包拯为官清廉刚毅,执法严峻,不畏权贵。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中国历代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。有《包孝肃奏议》存世。家训总共只有几十个字: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仰工刊石,竖于堂屋东壁,以昭后世。
这短短几十个字的家训,告诫为官的子孙不得贪赃枉法。如果不服从训诫,活着不许进入家门,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。这种惩罚是古代对不肖子弟的一种最严厉的惩罚。由此我们也可领略包拯的为官做人之道是何等的高尚!
【司马光俭朴教子】
北宋政治家、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,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。相传,司马光为了教育其子司马康,特意撰写了一纸脍炙人口的家训篇《训俭示康》。其文其旨,系教育司马康不求豪华奢靡,培养朴素节俭美德。他举出三件亲身经历的实例教育儿子。
其一:童年时,司马光“自为乳儿”,“不喜华靡”。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衣服加在他的身上,他总是“羞赧弃去之”。司马光以此教子不饰金银,朴素自然。
其二:20岁那年,司马光考中进士,受聘赴皇上赐予的国宴。与宴的同榜进士,都把皇上赏赐的象征殊荣的金花插在帽檐上,司马光则“独不戴花”。直到有人警言“君赐不可违”时,他才勉强“簪一花”。司马光以此教子自谦自让,不炫不耀。
其三:平日里,司马光“衣取蔽寒”,“食到充腹”,不敢以与众不同的行动求得过奖名誉。司马光以此教子以俭为乐,以俭为荣。
司马光以童年、青年和平日的三件事,形象的阐释了“要节俭”的修身道理。
在司马光身教情染的艺术陶冶下,其子司马康从小严谨、聪颖,博通古籍,曾任校书郎、著作佐郎侍讲等职,被世人誉为“口不言财”的贤人。
古人且能为之,今人应当何如?
【颜氏家训:守道崇德,蓄价待时,爵禄不登,信由天命】
南北朝时期,国家分裂,战乱频繁,改朝换代风波迭起,士族急剧衰落,颜之推所撰的《颜氏家训》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。
颜之推家训思想最可贵之处,是希望子孙为官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,不要为了高官厚禄而不择手段地走门子,到处钻营。北齐末年,许多人以财货交结外戚打关节,觅嫔妃走门路,当上了郡守、县令,“荣兼九族,取贵一时”。但他们“既以利得,必以利殆”,常常是“纵得免死,莫不破家”。因此,他告诫子孙:“君子当守道崇德,蓄价待时,爵禄不登,信由天命。”
纵观历史,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,光以唐朝而言,像注解《汉书》的颜思古,书法为世楷模、笼罩千年的颜真卿,凛然大节震烁千古、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,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,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。即使到了宋元两朝,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,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。
【杨家将:父子皆名将,其智勇号称无敌】
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、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,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,反抗侵略、保家卫国、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。为了追求这种希望,杨老令公战死了,杨六郎、杨宗保、杨文广(宗保之子)继承遗志继续战斗;男人牺牲了,佘太君、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;主人战死了,杨排风等家丁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。在中国历史上,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。仅在山西,还有薛仁贵、薛丁山、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、呼延灼的呼家将。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,相互辉映,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,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。
杨家将抗辽的故事虽然部分是真假相掺,但是不妨碍古人对勇武忠义的追求,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称道。
新东方哈尔滨学校官方微信:新东方哈尔滨学校(微信号:xdfhebxx)
最新活动公告、课程优惠、考试资讯,请扫一扫二维码,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!
版权及免责声明
①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(含本网和新东方网) 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、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② 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"稿件来源:新东方",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,电话:010-60908555。
新闻公告
留学资讯